1. 鑽石

成分:碳 。硬度: 10 。比重: 3.52 。折射率: 2.42

鑽石是地球上硬度最高、光澤絕倫的礦石,潔淨無色的鑽石最受青睞,但其他變種 從黃色、棕色到綠、藍、粉紅、紅、黑 、灰色亦有。由於組成鑽石的碳原子排列均勻,所以其結晶體極為完善。

產地:南非、澳洲、迦納、獅子山、薩伊、波劄那、納米比亞、 蘇聯、巴西、美國。

 


2. 紅寶石

成分:氧化鋁 。硬度: 9 。比重: 4.00 。折射率: 1.76-1.77 。雙折射: 0.008

呈各種不同的紅色,從粉紅、紫紅到褐紅色,取決於其中鉻 和鐵的含量。由於晶體常出現雙晶,因而容易產生裂紋,但它實際上非常堅韌,硬度僅次於鑽石。

產地:最好的產於緬甸;另外泰國、阿富汗、巴基斯坦、越南、印度、美國科羅拉多、俄羅斯、澳洲、挪威等地亦出產紅寶石。

3. 藍寶石

成分:氧化鋁 。硬度: 9 。比重: 4.00 。折射率: 1.76-1.77 。雙折射: 0.008

所有具有寶石特性的非紅色剛玉,都稱為藍寶石。由於鐵和 鈦質所造顏色上的變化,展現多種色調,但最珍貴的是清澈的深 藍色。

產地:緬甸、斯里蘭卡、印度喀什米爾、泰國、澳洲、奈及利亞 、美國蒙大拿洲、高棉、巴西、肯亞、馬拉威、哥倫比亞。


4. 祖母綠

成分:矽酸鈹鋁 . 硬度: 7.5 . 比重: 2.71 . 折射率: 1.57-1.58 . 雙折射: 0.006

麗的綠色得自於鉻和釩。罕見完全沒有瑕疵的,所以常以上 油彩的方式彌補裂縫,令其生色。為使損失降低,常使用階式切磨法,亦即組母綠切磨法。

產地:哥倫比亞、奧地利、印度、澳洲、巴西、南非、埃及、美國 、挪威、巴基斯坦和辛巴威。


5. 軟玉

成分:矽酸鈣鎂鐵 . 硬度: 6.5 . 比重: 2.96 . 折射率: 1.61-1.63 . 雙折射: 0.027

軟玉被確認是另一種玉,產狀為纖維性的閃石晶體集合體。韌於鋼的連鎖結構,被視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後來用作飾品。其顏色變化不一,從富含鐵的深綠軟玉,到富含鎂的奶油色變種,可能呈同質的、斑點的或條紋。

產地:中國人雕刻軟玉歷史達 2000 多年,材料初從中亞特基斯坦進 口,後從緬甸進。其他有西伯利亞(深綠色,帶黑斑點)、俄羅斯 (波菜色)和中國。軟玉也分佈於紐西蘭北島和南島的各種岩石中 。還有澳洲(黑軟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臺灣、辛 巴威(深綠色)、義大利、波蘭、德國和瑞士。


6. 硬玉

成分:矽酸鈉鋁 . 硬度: 7 . 比重: 3.33 . 折射率: 1.66-1.68 . 雙折射: 0.012

玉有二種;硬玉(又名翡翠)和軟玉。軟玉較為普遍,但兩者 均為堅韌、細粒的岩石,適宜雕刻。硬玉由連鎖顆粒結構的輝石結 晶組成,產狀顏色繁多,包括綠、淡紫、白、粉紅、棕、紅、藍、 黑、橙和黃色。最珍貴的帝王玉,由於鉻的存在而呈現富麗的深綠 色。硬玉經拋光後,通常都有酒窩般的外觀。

產地:硬玉產生在變質岩中,產狀為沖積卵石和巨礫。由於風化作 用而形成褐色表層,常被融入雕刻和成品中。玉最重要的礦源在緬 甸,該國 200 多年來一直向中國提供雕刻材料給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日江和美國的加洲也有硬玉。

7. 金綠寶石

成分:氧化鈹鋁 . 硬度: 8.5 . 比重: 3.71 . 折射率: 1.74-1.75 . 雙折射: 0.009

顏色從綠色、綠黃、黃色到棕色不等,質地堅硬而耐久,特別適宜製作寶石。精心切磨後,雖明亮但無火彩。變石和貓眼寶石這兩個變種,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珍貴稀有的變石在日光下,可從綠變成紅色、紫紅色,或在白熾 下變成棕色。合成的金綠寶石、剛玉和尖晶石都可仿製變石的色彩變化。貓眼石被琢成凸面寶石時 ,會有白色的線條穿過黃灰色寶石,因為凹槽或羽毛狀的流體內含 物,或金紅石的針形內含物所致。最珍貴的淡金棕色,伴有明暗的 「牛奶和蜂蜜」效果的陰影。十八、十九世紀受葡萄牙人喜愛的淡黃色金綠寶石被稱為貴橄欖石。

產地:上等的金綠寶石包括變石,在俄國的烏拉爾,大多數已採掘 殆盡,該處最大的刻面寶石重達 66 克拉。各種顏色的水蝕卵石則見 於斯里蘭卡的寶石礦礫中。還分佈在緬甸、巴西、辛巴威、坦尚尼 亞和馬達加斯加。貓眼石產於斯里蘭卡、巴西和中國。

 

8. 拓帕石「黃玉」

成分:羥基矽酸氟鋁 . 硬度: 8 . 比重: 3.54 . 折射率: 1.62-1.63 . 雙折射: 0.010

呈各種不同的顏色:深金黃色黃玉(有時稱為雪利黃玉)和粉 紅色黃玉最為貴重,藍色和綠色黃玉也頗受人們喜愛。天然粉紅色 黃玉稀有,大部分是黃色黃玉經熱處理加工而成。許多無色黃色經 輻射和熱處理後產生不同的藍色,有些用肉眼幾乎難以與海藍寶石 區別。有些黃玉有淚狀孔洞,含氣泡或幾種不可混和的液體,此外 還有其他內含物,如裂縫、紋理和胍紋等。 晶黃玉有獨特的菱形 橫截面和與其長度平行的條紋,解理完全。

產地:產於諸如偉晶岩、花崗岩和火山熔岩中,也見於沖積礦床水 蝕卵石中。產地有巴西、美國、斯里蘭卡、緬甸、前蘇聯、澳洲、 塔斯馬尼亞、巴基斯坦、墨西哥、日本和非洲。巴西、巴基斯坦和 俄羅斯為粉紅色黃玉的產地。

 

9. 蛋白石

成分:水化二氧化矽凝膠 . 硬度: 6 . 比重: 2.10 . 折射率: 1.37-1.47

最硬化的二氧化矽凝膠,含 5-10% 的水分。與多數寶石不同,是 非晶質,會逐漸變乾並出現裂縫。有兩種變種:貴蛋白石,因觀看 角度不同,會顯示顏色閃光(虹彩);普通蛋白石,為不透明狀, 沒有虹彩。貴蛋白石的虹彩由其結構-極小的二氧化矽球體規律的 排列-繞射光線造成的:圓球越大,顏色範圍也就越寬。貴蛋白石 有若干種不同的顏色。

產地:充填況積岩中的孔洞或火成岩中的礦胍,形成石筍或鐘乳石 ,並在化石木、動物硬殼和骨骸中取代有機物。澳洲自十九世紀以來一直是蛋白石的主要產地。其他還有捷克、美國、巴西、墨西哥和南非。


10. 紅色電氣石

成分:複合矽酸硼 . 硬度: 7.5 . 比重: 3.06 . 折射率: 1.62-1.64 雙折射: 0.018

電氣石族中的成員都有相同的基本晶體結構,但顏色各不相同 ,其中最珍貴的是紅寶石色的紅色電氣石。晶體具有條紋,並帶三 角形橫截面和圓形輪廓;也可能具纖維習性,當琢切成凸面型時, 會呈現貓眼效果。

產地:俄羅斯的粉紅和紅色電氣石產於風化的花崗岩中,其他還有馬達加斯加、美國、巴西、緬甸和非洲東部。

11. 靛青電氣石

成分:複合矽酸硼 . 硬度: 7.5 . 比重: 3.06 . 折射率: 1.62-1.64 . 雙折射: 0.018

深藍色電氣石稱為靛青電氣石,經熱處理淡化顏色,製成奪目的寶石。

產地:產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風化花崗岩的黃黏土中。明亮的藍電氣石在巴西也有,還有馬達加斯加和美國。


12. 西瓜電氣石

成分:複合矽酸硼 . 硬度: 7.5 . 比重: 3.06 . 折射率: 1.62-1.64 雙折射: 0.018

中心為粉紅色、邊緣綠色或反過來的電氣石稱為西瓜電石,因為顏色就像西瓜的果肉和果皮。許多其他的電氣石由兩種或更多種顏色組成,有些晶體含有多達 15 種石同的顏色或色調。

產地:西瓜電氣石分佈在南非、非洲東部、巴西以及其他地方。


13. 珍珠

成分:碳酸鈣、介殼素和水 . 硬度: 3 . 比重: 2.71 . 折射率: 1.53-1.68

在貝殼-尤其是牡蠣和貽貝-中產生,是其對砂礫之類刺激 物的天然防禦。稱為珠母貝的霰石層分秘於刺激物周圍,並逐漸增長變大,即形成結實的珍珠。從這些重疊珍珠層中反射的光產生虹彩光澤,也稱為「珠光」。養珠中,常植入刺激物以形成珍珠。在「已植核」的養珠中,用一顆小珠子作為核心,層層珠母貝即分泌於其上。珍珠的顏色變化多端,有白色、略帶白色(通常為粉紅色)棕色或黑色,因軟體動物和水的類型不同而異。珍珠對酸、乾燥和潮濕很敏感,不如其化珍寶持久。

產地:幾千年來,波斯灣、曼納灣(印度洋)和紅海一帶盛產天 然珍珠。玻裡尼西亞和澳洲海岸主要出產養珠,中國和日本有培 殖的淡水和海水養珠,淡水珍珠還分佈在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奧地利、德國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


14. 黝簾石

成分:羥基矽酸鈣鋁 . 硬度: 6.5 . 比重: 3.35 . 折射率: 1.69-1.70 . 雙折射: 0.010

它的品種多,最受青睞的是丹泉石,一種由於釩的存在而產生藍寶石般顏色的變種。丹泉石有顯著的多向色性,呈紫、藍或石皮灰色,視觀看角度而定;

在白熾光下會產生輕微的顏色變化顥得更紫。含紅寶石,有時含黑色à閃石內含物的黝簾石塊狀綠色變種,經拋光、雕刻或嵌合在一起,可製成飾物或引人注目的裝飾性寶石。錳黝簾石,由錳而產生的粉紅色塊狀變種,經拋光或雕刻,也可製作小型飾物。

丹泉石常與藍寶石,錳黝簾石則與薔薇輝石混淆。對黝簾石變種稍作熱處理可使其增色。

產地:首先在坦尚尼亞發現,黃、綠黝 石分佈在坦尚尼亞和肯亞,錳黝 石分佈在挪威、奧地利、澳洲西部、義大利和美國的卡羅來納州。


15. 尖晶石

成分:氧化鎂鋁 . 硬度: 8 . 比重: 3.60 . 折射率: 1.71-1.73

因所含雜質不同而呈現廣範圍的顏色,產狀為透明至不透明狀。由鉻和鐵形成的紅尖晶石最受青睞,被認為是紅寶石的變種。橙黃或橙紅色的,稱為橙紅尖晶石。藍的顏色由鐵元素造成,較少因鈷引起。偶而會有磁鐵或磷灰石晶體之類的內含物,斯里蘭卡的尖晶石還包含棕色暈環繞的鋯石晶體。星彩寶石稀有,但切磨成凸面型時,可能會顯示四或六條光芒的星彩。

產地:緬甸、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阿富汗、巴基斯坦、巴西、澳洲、瑞典、義大利、土耳其、前蘇聯和美國。


16. 鋯石

成分:矽酸鋯 . 硬度: 7.5 . 比重: 4.69 . 折射率: 1.93-1.98 . 雙折射: 0.059

以無色最著名,因為極像鑽石,一直有意無意地被當成鑽石 。儘管質純的鋯石是無色的,雜質卻可產生黃、橙、藍、紅、棕 及綠色等變種。產於泰國、越南和高棉的棕色寶石經過熱處理, 可以變成受青睞的無色或藍色寶石。變回棕色的藍鋯石再重新加 熱又可變成藍色。在氧氣中重新加熱的藍鋯石則會變成金黃色。 有別於鑽石的地方在於具有雙折射現象,並可從刻面邊緣的磨損 情況鑒別。有些鋯石具有放射性的釷和鈾,會使晶體結構分解; 衰變的鋯石稱為「低質」鋯石,帶有「輻射變晶」結構;沒有受的則稱為「高質」鋯石。

產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越南、澳洲、巴西、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和法國。


17. 海藍寶石

成分:矽酸鈹鋁 . 硬度: 7.5 . 比重: 2.69 . 折射率: 1.57-1.58 雙折射: 0.006

十九世紀,海綠色的海藍寶石最受青睞,現今最受歡迎的顏色是天藍和深藍。具有二色性,從不同角度可分別呈現藍色和無色。具寶石的特質的海藍寶石產狀為六方晶體,可達1公尺長,而且毫無瑕疵,並帶有與晶體同長度的條紋。常被切割成與晶體長度平行的盤形刻面,以便突顯最深的顏色。

產地:巴西、還有前蘇聯的烏拉爾、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奈及利亞、馬達加斯加。


18. 紫水晶

成分:二氧化矽 . 硬度: 7 . 比重: 2.65 . 折射率: 1.54-1.55 . 雙折射: 0.009

具二向色性,從不同角度觀賞,可顯示出藍或紅的紫色調,通常以混合式或階式做成刻面。有特別的內含物,看似虎紋、姆指紋或羽毛。有些經熱處理可變成黃色,製成黃水晶。部分是紫水晶,部分是黃水晶的晶體稱為紫黃晶。

產地:巴西、前蘇聯烏拉爾、加拿大、斯里蘭卡、印度、烏拉圭 、馬達加斯加、美國、德國、澳洲、納米比亞和尚比亞。


19. 黃水晶

成分:二氧化矽 . 硬度: 7 . 比重: 2.65 . 折射率: 1.54-1.55 . 雙折射: 0.009

是黃色或金黃色的石英變種。黃色緣自鐵的存在,也因此稱作黃水晶。天然黃水晶通常呈淡黃色,但極為罕見,市面上出售的大部分是經過熱處理的紫水晶製成。

產地:巴西、西班牙、馬達加斯加、前蘇聯。


20. 紅榴石

成分:矽酸鎂鋁 . 硬度: 7.25 . 比重: 3.80 . 折射率: 1.72-1.76

血紅色是鐵和鉻引起的。少有內含物,若有,則為圓形,或不規則輪廓晶體。沒有解理,斷口呈貝殼狀以致參差不平。

產地:亞利桑ê、南非、阿根廷、澳洲、巴西、緬甸、蘇格蘭、瑞士及坦尚尼亞。

 

21. 貴榴石

成分:矽酸鎂鋁 硬度: 7.25 比重: 3.80 折射率: 1.72-1.76

粉紅色的貴榴石存在,但它通常比紅榴石的顏色更深,甚至呈黑色。常常為不透明或半透明狀,罕見的貴榴石光澤極亮。雖然密度高,但質地鬆脆,刻面邊緣易碎裂。顏色較深的貴榴石常切磨成凸面型,或用作石榴石砂紙中的研磨料;其下側常被鑿空,以便讓更多的光線穿透寶石。

產地:貴榴石產於石榴石雲母片岩之類的變質岩中,較少分佈在花崗質偉晶岩中。


22. 珊瑚

成分:碳酸鈣或介殼素 硬度: 3 比重: 2.68 折射率: 1.49-1.66

由稱為珊瑚蟲的海洋動物骨骼遺物形成的。這些微生物以群居方式生存,形成分枝結構,最終形成珊瑚礁和環礁。這些珊瑚「樹枝」的表面具有獨特的圖案,類似條紋或木紋,是由原來的骨骼形成的。大部分珊瑚-紅、粉紅、白和藍色變種-由碳酸鈣組成,黑色和金色珊瑚則由「介殼素」的à狀物質組成。紅珊瑚最為珍貴,數千年來一直用作珠寶。珊瑚起初都很暗淡,拋光後則產生玻璃般的光澤,對熱和酸很敏感,常配戴會褪亮,需保養 。可用塘瓷、染色骸骨、玻璃、塑膠和石膏混合物仿製珊瑚。

產地:產於溫暖的水域中。日本珊瑚有紅色、粉紅色和白色;紅色和粉紅色也分佈在地中海、非洲海岸、紅海和馬來西亞的海域中,黑色和金色分佈在西印度群島、澳洲以及太平洋島嶼附近的海域中。

 

23. 黑曜石

成分:主要為二氧化矽 硬度: 5 比重: 2.35 折射率: 1.48-1.51

是一種天然玻璃,為火山熔岩迅速冷卻後形成的,因此難以結晶化。非晶質的,沒有解理,斷口呈貝殼狀。通常呈黑色,但也可見棕色、灰色和少量的紅色、藍色和綠色材料。顏色可能是單色的、或帶條紋、或有斑點。有些內含物令黑曜石具備金屬光澤,而內部的氣泡或結晶產生一種「雪花」效果(即雪花黑曜岩)或被看作閃光的虹彩色。

產地:分佈在有或曾有火山活動的地區,諸如美國的夏威夷、日本和爪哇。其他還有冰鳥、匈牙利、義大利附近的利帕裡群島、前蘇聯、墨西哥、厄瓜多爾和瓜地馬拉。深色結核分佈在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美國),被稱為「阿帕契之淚」。

 

24. 綠松石

成分:水化磷酸銅鋁 硬度: 6 比重: 2.80 折射率: 1.61-1.65 雙折射: 0.040

屬最早開採寶石之一,因濃烈的顏色而受珍視,從天藍色到綠色的變化,取決於礦石內鐵和銅的含量。一般以微晶質的塊狀形態呈現,通常為外包殼,或為結核狀,或分佈在礦石中。從透明至半透明狀,重量輕,易碎,具貝殼狀斷口。有些材料的孔隙度高,因此導致褪色和裂痕,可用蠟或樹脂浸染,以保持其外觀 。

產地:伊朗的天藍色綠松石一般認為是理想的種類,但分佈在西藏、顏色更綠的品種亦惹人喜愛,墨西哥、美國產的礦石顏色更綠、孔隙更多、褪色更快。其他還有前蘇聯、智利、澳洲、特基斯坦和英國的康沃爾。


25. 綠色鈣鋁榴石

成分:矽酸鈣鋁 硬度: 7 比重: 3.49 折射率: 1.69-1.73

有兩種變種:一種為透明的晶體;另一種則呈塊狀。南非的稱為特蘭斯瓦玉,以其產地命名,因與玉石相似,可能含有磁鐵礦石的黑色斑點。自 1960 年代,肯亞一直在開採透明的綠色鈣鋁榴石,稱為沙弗來石。塊狀可用於裝潢,沙弗來石刻面後用作寶石。

產地:產於加拿大、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前蘇聯、坦尚尼亞、南非和美國。


26. 鋰輝石

成分:矽酸鋰鋁 硬度: 7 比重: 3.18 折射率: 1.66-1.67 雙折射: 0.015

有多種顏色,最常見的為黃灰色。兩種寶石變種淡紫粉紅色的紫鋰輝石(因錳而產生)和鮮豔祖母綠色的翠綠鋰輝石(顏色因鉻而產生),儘管完全的解理使其易碎,但仍很受收集者青睞。從不同方向觀賞時,會看到無色和兩種主體色。常被切磨成盤至刻面,以展示最美麗的色彩。粉紅色可能會褪色,但可經輻射增色。

產地:直到 1879 年,紫鋰輝石和翠綠鋰輝石才被確認為是兩種變種,早在 1877 年鋰輝石就在巴西發現。馬達加斯加、緬甸、美國 、加拿大、前蘇聯、墨西哥和瑞典也有分佈。

 

27. 琥珀

成分:有機植物樹混合物 硬度: 2.5 比重: 1.08 折射率: 1.54-1.55

樹木樹脂的化石,為金黃色至金橙色,也有綠、紅、紫黑色 ;透明至半透明,通常呈結核狀或形狀不規則的小礦塊,伴有裂縫和風化表面。琥珀可能含昆蟲(青蛙、蟾蜍和蜥 較罕見)、苔蘚、地衣和松針,是幾百萬年以前當樹脂仍有黏性時即陷在其中。氣泡能使琥珀具有渾濁的外觀,但在油中加熱後可變得透明。經拋光後,會產生吸附塵埃的負電荷。將碎片加熱和加壓,可製成「半琥珀」。

產地:最有名的琥珀礦床在波羅的海地區,尤其是在波蘭和前蘇聯的沿岸,從海底沖蝕出來的波羅的海琥珀(稱為蜜蠟琥珀)可漂及英國、挪威和丹麥沿岸。產於緬甸的琥珀稱為緬甸琥珀,西西里的稱為西西里琥珀,其他還有多明尼加、墨西哥、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羅馬尼亞、加拿大、捷克和美國。


28. 橄欖石

成分:鎂鐵矽酸鹽 硬度: 6.5 比重: 3.32-3.37 折射率: 1.65-1.69 雙折射: 0.036

它是八月的誕生石,在眾多綠色寶石中,是物美價廉的一種寶石,最典型的顏色是綠中帶黃,有點青蘋果表皮的味道,而且顏色清澈而無雜質,橄欖石不是價錢很高的寶石,但上好且超過十克拉以上的也有相當身價。

產地:紅海中的 Zabargad Zebirget 、上緬甸的抹é地區,夏威夷的海濱卵石、挪威、澳洲、巴西、美國、墨西哥。

 

 

-------

Rêve Art Jade -自2001年訂製珠寶開始到2016年成立rêve art jade品牌堅持使用緬甸開採的A貨翡翠原石,從原料挑選、設計、製作由頂尖工作團隊一條龍方式完成,rêve art jade堅持只有貨真價實A貨翡翠才能成為Rêve Art Jade創作元素 !!

看更多資訊 Rêve Art jade  

Rêve Art jade Shop

露天賣場

點以下圖片可以連結品牌官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s Rêve 的頭像
Miss Rêve

Miss Rêve

Miss Rê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